当前位置:首页 > 乡村振兴
“微地名调查+N” 助力乡村展现独特气质
 来源:中国社会报  阅读:231664次 更新时间:2023-10-21

自2022年9月,浙江省瑞安市被确定为全国“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”试点地区以来,创新“乡村微地名调查+N”服务模式,通过融合地名管理、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承、产业发展,将试点工作引向深入,助力乡村振兴。

乡村微地名调查+地名命名

微地名作为地名的一项特殊种类,其定义基本遵循地名的特征,主要体现在“微”字上,尤其乡村微地名。大到一座山,小到一口井或者一块田畈,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。瑞安市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。全面贯彻落实《地名管理条例》,以微地名调查为亮点,细化外业采集与调查,实地走访17个乡镇(街道)、110个村(社区),梳理完善自然地理实体、科教文卫体、政务、生活服务、交通、农业农村、水利、其他设施等命名,提高新生乡村地名文化内涵、提升乡村地名精细化和规范化程度。其间,共调查信息点总数8220个,新增信息点总数4200个。

乡村微地名调查+地名标志

地名标志是集中展示命名成果和推广标准地名应用的有效途径,是地名服务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依托。瑞安市积极推进乡村地名标志设置与维护,建立乡村地名标志巡检机制,加强地名标志管理。截至今年6月,规范命名乡村山水、建筑、道路86条,设置标准乡村地名标志1.17万个。探索创新地名标志形式,在试点示范村设置微地名标牌,添加二维码,作为延伸阅读的一种方式,使地名标志成为当地文化信息的重要入口和展示平台。加强信息技术、数字技术运用,丰富地名标志功能作用,为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贡献力量。

乡村微地名调查+地名文化

持续深化乡村地名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的创新,并总结经验,加强乡村地名文化资源收集、记录、统计。瑞安市坚持深耕微地名文化、提高新生乡村地名文化内涵。以乡村示范村儒阳村、东岙村为例,发动和引导村民参与地名文化挖掘、采集上图等乡村地名建设,完成微地名调查434条。打造的清廉地名园,将清廉文化与乡村特色休闲地名文化旅游线路相结合,带动地名文化建设。联合瑞安市融媒体,摄制东岙、儒阳乡村地名文化视频,加强优秀地名文化传承保护,推动乡村微地名与文化旅游等项目深度融合。多渠道强化地名文化挖掘保护与宣传推广,助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。

乡村微地名调查+地名信息化

推进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。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,开发瑞安市乡村微地名展示平台,在村庄地名文化服务软件中分类迁入民生服务、基层社会治理、地名文化、文化旅游等特色应用。以地名为纽带,助力、牵引乡村特色资源宣传推广和文化旅游发展,服务乡村社会治理和数字乡村建设。共享乡村便民服务中心、村委会、卫生院、特色旅游景点、旅游线路、交通、特色小吃、地方民俗文化等信息,实现“一村一图一库一小程序”。整体设计以手绘地图和百度地图1∶1比例无缝对接,形成一键进入界面、一键启动导航的便捷功能,实现“一机游美丽乡村”“一码公共服务”的目标。以“一张图”模式为农业农村、自然资源、社会治理、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标准、规范翔实的区划地名信息服务,切实发挥好数据底座作用。

乡村微地名调查+地名赋能

创新乡村地名应用场景,切实把乡村地名“管起来”“用起来”。充分发挥“互联网+地名服务”,利用瑞安乡村微地名小程序,推动地名服务与寄递物流、工业品下乡、农村电商建设等融合,便利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。挖掘各具特色的乡土微地名人文主题,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,以“(微)地名+品名”打造地域性特色,开发乡村地名文化产品,如江桥莲子、曹村进士索面、陶山甘蔗、马屿红糖、湖岭牛肉等。提升地名建设的群众参与度,以“地名+农产品+文化”打造独具特色、有影响力的乡村地名文化项目品名,展现每个乡村的特质,让地名成为特色文化符号,助力乡村产业振兴。(宋志丹)

地址: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

电话:010-80206791;传真:010-65126979

邮箱:wk57888@sohu.com

中国地名学会网

版权所有:中国地名学会网

京ICP备15033175号-3  技术支持:圣辉友联